何浩楠
HE Haonan


文章
ARTICLE 


返回文獻 Retour au menu textes 

伊夫·贝杰莱/面庞,何浩楠作品

Yves Bergeret:Visages, oeuvre de HE Haonan
(Cliquez sur le nom pour afficher la version originale française )
原文發表於二零一二年一月十日
義大利版譯文由詩人Francesco Marotta翻譯
 
https://rebstein.wordpress.com/2020/01/17/volti/

*


     

        何浩楠说汉语,是中国籍的彝族人,那是一个在喜马拉雅享有盛誉的民族。他的家人曾多次在云南境内迁移,最终安定在一个欠发达且靠近缅甸边境的小城市。在喜马拉雅和其延伸的横断山脉山峰很容易达到6000米。他几次越过这些地区的边界,前往泰国、老挝、缅甸和日本。在他家乡西北部的西藏他学会了唐卡,那是一种在织物上描绘的曼陀罗。在我们的交谈中他与我分享了一位家乡年长的女性亲属熟知如何在山上寻找稀有的菌子,她熟练地辨别和处理它们,因为在她心中有着自然与山的美德。在2013至2017年间,他在昆明云南大学美术学系学习,在那里大学“教授“着艺术这个来自西方的学科却忘记了真正在生长在那里的”艺术“。2018年何浩楠决定来到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的舞台艺术与图像文化专业学习,之后2019年他搬至巴黎,在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继续硕士的学习。


*



   



        何浩楠向我展示一个由4个圆形纸张(每一张直径33厘米,300克)组成的系列,每一个作品都由绘制或拼贴的两面组成。正与反,两个面孔,两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没有彝语,在他的父辈中这种语言的延续已经断绝。他说中文、法语和英语。简而言之在欧洲,向外他有两幅面庞,两幅面具。他那亘古的面容存于虚空中,但仍没有熄灭;何浩楠的姿势旋转着这些可以从任何方向观看的圆盘,然后在将他们转向另一面,就像转经筒一般,在手的激活下这个旋转可以永不停止,但这并不是要向神明祈祷,而是要唤起文明的无常和他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冲突和联系。在法国和欧洲的一年半,远离云南和中国,但仍与家乡保持着密切地联系。这些作品便是他向我诉说他所观察和思考的一切。

 

但首先让我们试着理解他位于什么位置。不到一个多世纪以前,一个他者的伟大发现者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他拒绝了殖民同化,推翻了异国情调的观念。他从欧洲到达大洋洲直至中国,最后他把所有的能量留给了自己等待已久的梦,但他却未能如愿的登上西藏的高原停滞在了云南。如今何浩楠走下紧挨西藏的山谷和高原,来到了我面前,一位年轻的山民和艺术家,对记忆被抹去感到愤怒,拒绝殖民和商业全球化的推掘。注意了!是的,请倾听他的看到,描绘和思索的东西。




1

生命与虚无之论







        在圆盘的中央,紫红色、紫色、绿色的拱形、圆环围绕着在银箔地描绘下的汉字“无”,围绕着佛教的中心概念有节奏地循环舞动着。


在该圆盘的另一面中心被淡蓝色的地球占据,在这个地球非洲沙漠和阿拉伯世界上漂浮着几朵云彩,一个与地球直径一样宽的黑色长带穿过圆盘,就像一个反向展现的银河轨迹,就像在大雾笼罩的夜晚,无法看清银河;许多中文、英语和法语的黑色字符,都是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词汇,黑底黑字!我们只能在观看原作时集中注意力才能看清这些细节。然后,你也许认为自己迷失了,就像一张曼荼罗的一样,但这种不寻常的观看方式和耐心地阅读这些元素会将你引到向同心的圆形中。首先是中国、日本、英国、巴西、俄罗斯、美国、法国和西班牙这八个国家的标志。接下来是金色箔绘制的世界主要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的符号,这些字符非常有序的排列在写有小字母和黑色字符之上 ;向外的一个圈用绿色、黄色和红色的较大字符表示“One for the money, two for the show(一为金钱,二为了秀)” ;最后在最靠外的部分,如果我继续用33厘米的黑胶唱片做比喻,外面的轨道上堆积了红色、淡紫色、黄色和白色的斑点。总之,地球的中心被无数的卫星围绕的作用下旋转,其实就是强大的货币经济。是的,这是在无限的耐心聚集在细密画之上告诉我们的,唐卡画家或曼荼罗告诉我们的。



2

节日-记忆





        一点绿色,淡紫色和浅灰色,这些颜色全都在移动和不停旋转。在画面的中央什么也没有,在一侧流放着一个灰色的头骨,鼻子、和两个眼窝对应着三个黑色的椭圆形。在西方的传统绘画中,他是狂欢节饰物中的“虚幻”,但是在仔细观看之后我会怀疑这饰物中是愤怒的火焰或是绝望。


另一面,显然比较容易理解,在水平宽带的两侧排列着红色和橙色的中文和拉丁字符“FESTIVAL(节日)”和“MEMORY(记忆)”。数十名挥舞着步枪,思想空洞,无表情的士兵堆积在中间,散落在四周。这个长带的水平部分是一张城市地图-北京的中心即天安门广场。在黑胶唱片的外沿(我继续暗喻着)是通过银线链接的头部,只有头部,一个链接着另一个,链接着血红,链接着空洞尸体的眼睛。人群被杀害在一个死亡的曼荼罗之上,而记忆永远不会忘记它。






3

西方的镜子








一个白人男子一半的头部,大张着黑色的嘴巴(如果可以这样说)。没有耳朵,用黑色的眼睛努力注视着前方。那嘴巴在做什么呢?一个强烈的灵感激发?哭泣?歌唱?但我们什么也听不到,头部被描绘为四分之三侧,并不在圆盘的中央,不清楚那嘴巴向谁张开。在圆盘的另一侧的其余部分上,多条绿色和淡紫色痕迹标示出旋转和移动,但是,在这人的耳朵上方,头的后部,大量出现在脖子上流下混乱的褐色、米色和红色的痕迹,难道世界困惑的声响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是头发混在排泄物之中?是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下室底部?或是一种混乱的利己主义的呆滞潜意识的表现?


圆盘的另一面令人惊讶,一顶非常欧式的阿波罗橄榄花冠由银箔绘制,被放置在神秘斑点的背景上,花冠的圆形不仅为了与圆盘的边缘相呼应,还有中间不规则的淡蓝色区域,或平静或多变的水面以一种委罗内塞(Véronèse)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至此,我意识到何浩楠在圆环蓝色部分三分之一的弧度内用白色字母所书写(不是金色或银色):“Athènes est le reflet d’un étang(雅典是池塘的幻影)”,他口头向我描述到:“这里,如果我们靠近池塘的水所形成的镜面,我们们看不到自己或那耳喀索斯(Narcisse)的脸庞,在湛蓝流淌的水和漂浮着绿色水藻的暗影中我们看到了雅典”。接着,与前两张圆盘一样,画面中心有一条与边平行的长带,但是这次不再位于中心,而是位于蓝色和绿色的中文或字母所描绘着的雅典卫城城区。


        何浩楠向我描述他到达里昂之后在2018的第一次旅行,前往雅典。在雅典卫城上,他谨慎地更换衣服,留下露出的肩旁,他仰慕古代的长袍和古希腊雕塑上的褶皱,他让一位朋友为他拍照,但卫城的守卫却急于制止这种行为,在他们口中这是亵渎。他试图解释这只是一个“艺术表演”为了展现强制空间上的移民,他向我说“欧洲文明的根源和意义来自雅典”(可能在昆明有人指出这种概论)。








        到底这位年轻的艺术家与山民是谁?在西方与中国的面具之间,他的脸庞是如何?哪种语言和图像是他寻找和制作的?这四个隐晦、美丽的双面圆盘是什么?或者美学之美超越了口述的文明、伦理和丰饶?



4

言语之苦







        在这面的圆盘上覆有紫色和紫红的颜色,还有一点绿色,他们都在旋转着。几乎在圆盘的中心有一张佛的脸庞用金色箔绘制。我们看向这面庞,宁静,坦然。佛的头上似乎是宝石皇冠。佛像左侧只用线条描绘出轮廓、眼睛、眉毛和鼻子的曲线,而右侧被金色填满,这也许他是在涅槃和降世之间吧。 圆盘的另一面布满了黑色和灰色,中部的灰色较浅,就像那面围绕雅典的地中海蓝色的西方圆盘一样。横穿圆盘的表面有一条曲折的线,上面涂着银色。同样的银色也出现在了黑底的中文字符上“语言是一颗炸弹”。语言是一颗炸弹,话语爆破。为了摧毁什么?


为了打开什么缺口?为了推倒哪堵墙?我们可以将它当作一个回答,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是回应之前西方圆盘中的“口的暗影(bouche d’ombre)”,就如维克多雨果所写的那样?在圆盘的正中间,是粘贴的平行带状地图,等宽,被暗绿色覆盖不太透明。但是我们很快了解到,该地区是缅甸和云南之间山区边界的地图;地图上中文、拉丁字符和缅甸字母标出不同地名。何浩楠向我指出他家乡的位置,他的父母仍住在那里,紧挨着边界。最开始的银色原来是中缅的边界。在边界的南部一个活跃的游击队正在与敌人交战,一架黑色直升飞机飞过有人居住的山谷,在他的侧面有两枚涂成金色的导弹,他发射了那第三枚金色,迸溅着金色的火光向前飞驰。在北边不远的地方就是我们说过的佛的面庞,他的一面完全拒绝了另一侧。





*




        微观之中的宏观、循环思维、回旋的细密画。四张圆盘每一张都生发了一本哲学、美学、社会学和历史的书籍。这些圆盘旋转着,他们嘎吱作响,在当代尖声着让人听到。但这些绘制的元素如此小,如此紧实,有时他们的真相和意义需要通过走向(或回溯)口述才能使人察觉。在这里,我的写作跨越了地球上最高的山,与这位彝族画家一同找寻意义和男人们和女人们如今的歌谣。



注释1 :何浩楠用中文进行诗歌写作,我们将很快在此博客上阅读一些未发表的文章。

注释2 :面孔,四张双面的圆盘画,也将继续转化,特别是成为一个装置艺术,或是一个大尺寸的作品。


伊夫·贝杰莱






译者注:考虑画作观看效果本文中未选用伊夫·贝杰雷原文中的画作配图。

 中文译者:何浩楠


关于作者

Yves Bergeret  伊夫·贝杰莱

生于1948年,诗人,造型艺术家,人类学家。他专注于图像的诗性人类学实践和研究,工作和生活于德罗姆、巴黎和威尼斯。现任教于威尼斯建筑学院,曾担任蓬皮杜中心图书馆首席策展人,任教于巴黎第一大学等。